近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已进入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阶段。国家层面不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并提出了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优化战略。而ESG正好提供了一整套涵盖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治理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可以为中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锚点与自查依据。
早期ESG评价体系(如MSCI、标普全球)多为通用框架,难以反映行业特性。近年来,中国的行业协会与行业领军企业在ESG团体标准(团标)的制定上一直不遗余力,使得中国ESG评价标准的发展呈现出国际化接轨与本土化深耕并存的两大特征。一方面,国际ESG披露框架(如ISSB准则)和评级体系(如MSCI)加速渗透,倒逼中国企业提升合规能力;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主导的团标大量涌现,填补了行业细分领域的ESG规则空白。如:2023年12月,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发布两项ESG团标——《能源企业ESG披露指南》与《能源企业ESG评价指南》。2024年7月,苏州市《新能源行业ESG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新能源行业ESG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
虽然ESG被认为是一种合规要求,听起来似乎会约束创新与变革,事实上却恰恰相反,ESG正在重塑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推动经济从“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转型。随着ESG团标的不断增多与细化,ESG评价标准的三个变化将对中国的产业升级产生推动作用:
第一个变化——从普适性框架到行业深度定制。不难看出ESG团标最先出现在钢铁、纺织、汽车、新能源等对于环境保护和能耗有较高要求的行业。这是因为“双碳”目标与ESG的环境维度的高度契合。ESG评价标准向行业定制方向的转变,可以帮助相关企业更加精准地匹配产业升级需求、明确产业升级投入的具体方向和预期目标。并且,由行业协会及相关专业机构来主导行业团标的制定,更具行业特点与指导性,使ESG从抽象框架落地为具体行动指南,能够更加精准地赋能行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个变化——从被动合规到战略价值创造。随着ESG标准不断深度融入产业升级进程,其价值已超越简单的评价工具属性,进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系统。这种变革的本质,是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社会价值显性化、治理效能数据化的制度创新。ESG评价标准不仅是监管要求,更通过重塑企业战略、技术方向和资源配置,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尤其是对于出口企业来说,ESG评价体系的行业化能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实操,而国际化则是在缔造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未来的产业变革图景中,ESG标准与企业战略的深度融合,必将催生更多具有范式意义的中国方案。
第三个变化——从定性描述到数据穿透式管理。传统ESG报告仅展示企业自身表现,而细化的团标尤其是经过分解的量化指标,通过穿透式因果关系追踪到数据背后的真实动因,从而精准定位问题来源,有效协助产业升级。此外,全产业链ESG数据的整合,使得数据从单一企业扩展到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效应,是推动整个产业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能通过统一的标准倒逼产业链上的“落后”企业进行提升,最终达到整个产业链的转型与升级。
由此可见,ESG团标尤其是行业协会主导团标的密集出台,标志着ESG评价体系正从通用性向行业精细化方向发展,由此产生的变化将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器。首先,细化了的团标精准地为企业指明了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与具体要求。其次,ESG评价标准的行业化和国际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住在产业重构过程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最后,ESG数据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拉动整条产业链的协同转型升级。
ESG评价标准与产业升级的结合,既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也是行业自发性变革的体现。无论是从响应国家政策、明确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方向、实现行业上下游协作,还是从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来说,对企业都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未来,随着ESG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政策强制化趋势加强,其作为产业升级“催化剂”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企业唯有主动拥抱ESG,才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
(作者系清华大学硕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ESG专委会专家组专家)
举报 文章作者刘茗
相关阅读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19 昨天 11:34截至2025年5月,中证长三角绿色产业50指数样本企业中有24家企业的中证ESG评级在A级及以上,占比达48%。
44 07-04 19:09资本市场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挑战,应当如何应对,是当下关注的重点。
48 06-17 20:36京海策略-个人配资网-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股票杠杆平台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