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当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聚光灯亮起,一个个亮眼的创新项目轮番登场,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而在聚光灯之外,另一群身影同样被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郑州大学的志愿者们,正以无声的坚守织就赛事顺畅运转的“生命线”,成为这场创新盛会动人的注脚。
按下“准备键”,筑牢服务根基
大赛启幕前,郑州大学已为志愿服务按下“准备键”。按照“校级统筹、院系发动”原则,学校结合赛事实际需求筛选组建志愿者队伍,并细化划分为15个专项组别,确保人岗精准适配。
校团委牵头成立专项小组,统筹招募、培训与配岗工作,积极召开师生骨干培训动员大会。培训工作采用“通用+专项”双轨模式同步跟进:通用培训覆盖赛会知识、通用技能等板块,夯实服务基础;专项培训按场景定制,比如国际组强化外语沟通、跨文化交流及国际赛事服务礼仪,资源对接组开展会务接待流程与沟通技巧实操,确保服务精准匹配岗位需求。
从2次集训到3场演练,安检组教师志愿者魏伟老师反复带领志愿者校准手势话术规范,模拟“忘带证件”“道具超重”突发场景。“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参赛人员对大赛的印象,所以从礼仪手势到话术表达,我们都练了一遍又一遍。”参与培训的国际组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陈颖特意把服务话术记在笔记本上,休息时就拿出来翻看。
工作的细致同样体现在后勤保障的每一个环节。赛事“后勤中枢”的志愿者组,不仅坚守岗位,高效完成物资搬运、点位搭建等任务,更以细致安排构建温暖防线——志愿者组设置20个志愿服务点位,每个点位均备齐一次性雨衣、饮用水、校园地图等物资,4名志愿者全天轮班值守,确保风雨中需求随时响应。
切换“战斗态”,守护赛事顺畅
京海策略-个人配资网-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股票杠杆平台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